跳到主要內容

文學桂冠─諾貝爾文學獎線上書展: 2019年

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

彼得·漢德克

   彼得·漢德克(Peter Handke,1942年12月6日-),奧地利作家。

生於格里芬,是詩人、小說家、劇作家、也是電影導演。他的代表作包括話劇《冒犯觀眾》、小說《守門員的焦慮》和維姆·文德斯電影《歧路》、《柏林蒼穹下》的劇本。曾於1968年獲霍普特曼獎、1973年獲格奧爾格·畢希納獎和奧比獎、2009年獲卡夫卡獎、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。

彼得·漢德克代表作包括劇本「冒犯觀眾」、小說「守門員的焦慮」等,曾獲畢希納文學獎、卡夫卡文學獎。他和知名導演溫德斯是好友,兩人合作編寫電影劇本「慾望之翼」、「守門員的焦慮」等。

彼得·漢德克也是詩人。「慾望之翼」影片一開始,觀眾透過天使的眼睛俯視底下一分為二的都市,耳邊縈繞詩句「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,它並不知道自己是個孩子,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生氣,所有的生命合而為一。」(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, it didn’t know that it was a child, all is full of life, and all life was one....)這段空靈又富含哲學意味的詩句,便是出自彼得·漢德克之手。

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耶利內克曾說,「漢德克是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」,認為漢德克比他更值得獲諾貝爾獎。但漢德克曾批評諾貝爾獎,指瑞典文學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歌手巴布‧迪倫是一個「巨大的錯誤」,此一決定「其實是在反對書,反對閱讀」。

 

書名

冒犯觀眾

左撇子女人

封面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簡介

《冒犯觀眾》以直接對觀眾發言乃至辱罵的方式,泯消了戲劇扮演,泯消了台上台下的界線,也改寫了劇場史。《自我控訴》則採取一男一女兩位「說話人」的策略。一系列「說話劇」的語言實驗後,《小孩與大人》卻是一齣無言劇,實驗著語言在劇場中的另一極限。透過兩種截然不同的劇本書寫,漢德克不但名換著劇場演出的觀念革命,也開啟了當代劇本創作的無限可能

 《左撇子女人》她三十歲。丈夫於遠地出差數個月後歸來的那一天,她要求丈夫離開她……為了不背叛自己夢想中的美麗人生。這同時是她對孤獨的反思,孤獨是與生俱來的嗎?或者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牽引而產生的?該將彼此的命運緊緊相繫?或者毅然決然地獨行於世呢?故事中的女人、男人、老師、演員、老闆、司機、店員皆遊走在作者建構的孤獨實驗室之中,哀傷寂寥卻仍隱隱閃現「重新開始」的曙光。

 

點我查看館藏狀態

點我查看館藏狀態

 

書名

夢外之悲

慾望之翼(DVD)

封面

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簡介

《夢外之悲》是作者在其母親自殺後,所產生的強烈欲望而寫。描寫作者韓德克的母親其一生以及她生長的環境。在這本小說中語言具有雙重角色,一是疏離,一是實現自我。小說中他的母親似乎可以藉著看書找到一條通向自我的路,但他的母親並沒有藉著書找到未來的夢想,他的母親生活在當時壓仰人的需求的社會裡,他的母親為了尋求自我而奮鬥,最後卻仍然失敗。

冷戰結束前的柏林,天使總是靜靜地觀察人們,聆聽人們的心聲。然而天使達米爾終於厭倦了旁觀,希望能夠感受那份存在的重量,他迷戀上一名謎樣的女子,決定離開羽翼的世界,投入有血有肉的慾望人間,展開他的生命旅程。溫德斯以純淨的影像呈現天使觀看的世界,以緩慢停滯的鏡頭審視一個個寂寥的靈魂。

 

點我查看館藏狀態

點我查看館藏狀態

 

 

書名

守門員的焦慮(DVD)

岐路(DVD)

封面

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簡介

因犯規被罰出場的守門員布洛赫,在維也納街頭漫無目的地閒逛,遇到戲院售票員葛蘿莉亞,跟蹤她到飛機場附近的荒涼公寓,卻莫名其妙殺了人,布洛赫逃到鄉間繼續漫遊,不時看報紙關注案情進展……

《守門員的焦慮》是溫德斯的第一部劇情長片,根據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克的同名小說改編,立刻引起影評的注意,文溫德斯用影像將情節完整化的拍攝技巧,使得本片成為德國年輕影像工作者的里程碑。

故事敘述鬱鬱不得志的年輕作家威廉決定遠離家鄉和母親,啟程旅行以完成寫作的夢想。旅途中他與幾個旅人的相遇,呈現了每個人不同的狀態,而這些角色的迷惘失落,也反映了德國歷史上曾經做過的錯誤決定。捨棄歌德對戲劇著迷的背景,由溫德斯長年合作的編劇,名作家彼得‧漢克(Peter Handke)執筆,影片關注的依舊是溫德斯作品中的命題:一段尋找自我的旅程。Robbie Müller 的攝影為這段貫穿德國的旅程增添不少憂鬱的色彩。

館藏連結

點我查看館藏狀態

點我查看館藏狀態

得獎感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