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教育學系: 大學部課程參考資源

大學部參考書目

授課老師:林逢琪教授

姚一葦(1985)。美的範疇論。臺北市:開明。

林逢祺(2010)。教育規準論。臺北市:五南圖書。(教育哲學 林秀珍/洪仁進)

湯生(2008)。美學概論(林逢祺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哥蒲黎喜(1997)。藝術的故事(雨云譯)。臺北市:聯經。

劉昌元(1994)。西方美學導論。臺北市:聯經。

授課老師:黃乃熒教授

吳清山(2004)。學校行政。臺北市:心理。

張明輝(2002)。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:前瞻、整合、學習與革新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張銀富、張瑞村(2002)。學校行政:理論與應用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湯志民(1992)。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潘慧玲(2002)。學校革新:理念與實踐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謝文全(2000)。學校行政。臺北市:五南。 (教育行政倫理研究[碩])

史特萊克、郝勒、梭爾提士(2002)。學校行政倫理(謝文全等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 

授課老師:游進年教授

中華民國現行法規編纂小組(1994)。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彙編。臺北市:中華民國現行法規編纂小組。

吳清山(2006)。教育法規:理論與實務。臺北市:心理。

徐有守(1997)。考銓制度。臺北市:臺灣商務。

教育部人事處(1996)。教育人事法規彙編。臺北市:教育部。

陳加再(2000)。教育人事法規評析。臺北市:商鼎文化。

Heubert, J. P. (1999). Law and school reform : six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. New Haven [Conn.] : Yale University Press.

Imber, M. & Van Geel, T. (2004). Education law. Mahwah, N.J. : Lawrence Erlbaum. (有電子書)

Jasper, M. C. (1998). Education law. Dobbs Ferry, N.Y. : Oceana Publications.

Kirp, D. L. & Yudof, M. G. (2002). 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law. Australia ; Belmont, CA : West/Thomson Learning.

Valente, W. D. & Valente, C. M. (1998). Law in the schools. Upper Saddle River, N.J. : Merrill.

授課老師:鄭淑惠教授

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(2000)。質的研究方法。高雄市:麗文文化。

紐曼(2002)。當代社會研究法:質化與量化途徑(王佳煌、潘中道等合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 (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法[碩] 甄曉蘭 廖遠光 郝永崴)

王為國(2006)。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:以QSR N6與EndNote 8為例。臺北市:心理。

赫普尼爾、赫普尼爾(2010)。硏究論文寫作:撰寫與投稿的武功祕笈(王麗斐等譯)。臺北市:新加坡商聖智學習。

佛蘭克爾、瓦倫(2004)。教育研究法:規劃與評鑑(卯靜儒等譯)。臺北市:麥格羅希爾。

克瑞史威爾、普拉諾克拉克(2010)。混合方法硏究導論(謝志偉、王慧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
克瑞史威爾(2011)。硏究設計:質化、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(張宇樑、吳樎椒翻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吳明清(1991)。教育研究: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。臺北市:五南。 (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法[碩] 甄曉蘭 廖遠光 郝永崴)

巴頓(1995)。質的評鑑與研究(吳芝儀、李奉儒譯)。臺北縣新店市:桂冠。

周文欽(2004)。研究方法:實徵性研究取向。臺北市:心理。 (量化研究方法論專題研究/量化研究設計與實施[博] 周文欽/許獻元)

林生傳(2003)。教育研究法: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。臺北市:心理。

邱皓政(2010)。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:SPSS(PASW)資料分析範例。臺北市:五南。

胡幼慧(2008)。質性研究:理論、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。臺北市:巨流出版。

阿特瑞克特、波奇、索麥克(1997)。行動研究方法導論:教師動手做研究(夏林清等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
張芳全(2008)。問卷就是要這樣編。臺北市:心理。

貝斯特(2008)。統計數字:是事實,還是謊言?(張淑貞、何玉方譯)。臺北市:商周出版。

張慶勳(2011)。論文寫作軟實力: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。臺北市:五南。

畢恆達(2010)。教授為什麽没告訴我。臺北縣板橋市:小畢空間出版。 (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法[碩] 甄曉蘭 廖遠光 郝永崴)

葛拉史尼(2006)。質性研究導論(莊明貞、陳怡如譯)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文化出版。

美國心理協會(2011)。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:論文寫作格式(陳玉玲、王明傑譯)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
陳向明(2002)。社會科學質的研究。臺北市:五南。

布斯、科倫布、威廉斯(2009)。研究的藝術(陳美霞、徐畢卿、許甘霖譯)。臺北市:巨流圖書出版。

陳惠邦(1998)。教育行動研究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童國倫、潘奕萍(2009)。研究資料如何找?:Google it!。臺北市:五南。

葉重新(2004)。教育研究法。臺北市:心理。

潘淑滿(2003)。質性研究:理論與應用。臺北市:心理。

潘慧玲(2004)。教育研究的取徑:概念與應用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文化。

克蘭迪尼、 康奈利(2003)。敘說探究: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(蔡敏玲、余曉雯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
蕭瑞麟(2007)。不用數字的研究: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。臺北市:臺灣培生教育。

費特曼(2000)。民族誌學(賴文福譯)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出版。

伍柯特(1998)。質性研究寫作(顧瑜君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
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(2010). 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 Washington, DC :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 (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法[碩] 甄曉蘭 廖遠光 郝永崴)

Creswell, J. W. & Plano Clark, V. L. (2011). 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. Los Angeles : SAGE Publications.

Creswell, J. W. (2012). Educational research : planning, conducting,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. Boston : Pearson.

授課老師:魯先華教授

行政院秘書處(2007)。文書處理手冊。臺北市:行政院秘書處。

授課老師:黃純敏教授

王連生(2002)。教育人類學:理論與應用。臺北市:五南。

吳天泰(2002)。教育人類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白揚、艾德勒(2006)。教育的文化基礎(黃純敏主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(知識社會學與教育專題研究[博]/教育人類學研究[碩] 陳伯璋/黃純敏)

詹棟樑(1986)。教育人類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詹棟樑(1989)。教育人類學理論。臺北市:五南。

Pai, Y., Adler, S. A., & Shadiow, L. (2006). 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. Upper Saddle River, N.J. : Pearson/Merrill/Prentice Hall.

授課老師:許殷宏/郭諭陵教授 

吉布森(1988)。批判理論與教育(吳根明譯)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 (社會學理論與教育研究[碩] 郭諭陵 許殷宏 陳佩英)

友田泰正(1990)。教育社會學(宋明順譯)。臺北市:水牛。

陳奎憙(1990)。教育社會學研究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林清江(1981)。教育社會學新論: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楊瑩(1994)。教育機會均等:教育社會學的探究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 。

陳奎憙、高強華、張鐸嚴(2000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縣蘆洲市:空大。

吳康寧(1998)。教育社會學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蔡璧煌(1998)。社會再造與教育改革:教育社會學的政策觀點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林義男、王文科(1998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陳奎憙(1998)。現代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譚光鼎(1998)。原住民教育研究。臺北市:五南。 (多元文化教育 劉美慧)

陳添球(1999)。教育社會學:知識使用取向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鄭世仁(2000)。教育社會學導論。臺北市:五南。

翟本瑞(2000)。教育與社會: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
張建成(2000)。多元文化教育: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 (多元文化教育研究[碩]/多元文化教育 譚光鼎/劉美慧)

陳奎憙(2001)。教育社會學導論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譚光鼎、劉美慧、游美惠(2001)。多元文化教育。臺北縣蘆洲市:空中大學。(有電子書)(多元文化教育 劉美慧)

謝維和(2002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姜添輝(2002)。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: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 (知識社會學與教育專題研究[博] 陳伯璋)

譚光鼎(2002)。臺灣原住民教育:從廢墟到重建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 (原住民教育研究[碩博合開]/多元文化教育 譚光鼎/劉美慧)

張建成(2002)。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蘇峰山(2005)。意識丶權力與教育: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。嘉義縣大林鎮:南華大學教社所出版。

黃鴻文(2003)。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齊力、蘇峰山(2003)。市場、國家與教育:教育社會學的分析。嘉義縣大林鎮: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出版。

詹棟樑(2003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林美玲(2003)。教育社會學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謝高橋(2004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李芳森(2005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縣新店市:群英出版。

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(2005)。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。臺北市:心理。

郭諭陵(2005)。舒茲的現象社會學與教育。臺北縣新店市:桂冠。

林生傳(2005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巨流

鍾紅柱、曾火城、黃恆合(2005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縣蘆洲市:空中大學。

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(2005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巨流出版。

葉至誠(2006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威仕曼文化。

方佳惠、譚光鼎、王麗雲(2006)。教育社會學:人物與思想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出版。

陳奎憙(2007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三民。

狄瑪芮斯、李康特(2007)。教育的社會學分析:學校運作之道(林郡雯校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巴蘭坦(2007)。教育社會學(黃德祥、林重岑、薛秀宜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
穆爾(2008)。教育社會學(王瑞賢、王慧蘭、陳正昌合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郭諭陵(2009)。國小教職女性化之研究:以臺北市為例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张人杰、李永梅(2009)。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(修订版)。上海市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。

譚光鼎(2011)。教育社會學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授課老師:洪仁進教授

林玉体(2010)。西洋教育史。臺北市:文景。

林玉體(1988)。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。臺北市:文景。

林玉体(1999)。西洋教育史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林玉体(2005)。西洋教育史。臺北市:三民。

徐宗林(1991)。西洋教育史。臺北市:五南。(比較教育 陳佩英)

布魯巴克(1978)。西洋教育史:教育問題的歷史發展(林玉體譯)。臺北市:教育文物。

克伯萊(1965)。西洋教育史(楊亮功譯)。臺北市:協志。

Butts, R. F. (1955). A cultural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: its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. New York : McGraw-Hill.

Good, H. G. (1947). 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. New York, Macmillan Co.

Gutek, G. L. (1991). 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: a biographical introduction. New York : Macmillan ; Toronto : Collier Macmillan.

Nash, P., Kazamias, A. M., & Perkinson, H. J. (1980). The educated man :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. Huntington, N.Y. : R. E. Krieger Pub. Co. (西洋教育史研究[碩] 方永泉)

Ulich, R. (1968). 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. [New York] : American Book Co. (西洋教育史研究[碩] 方永泉)

授課老師:陳佩英教授

王如哲(1999)。比較教育。臺北市:五南。

羊憶蓉(1994)。教育與國家發展:台灣經驗。臺北市:桂冠。

楊思偉(1996)。當代比較教育研究的趨勢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吳文侃、楊漢清(1992)。比較教育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貝磊、古鼎儀(2005)。香港與澳門的教育與社會:從比較角度看延續與變化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鄭燕祥(2003)。教育領導與改革:新範式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文化。

鄭燕祥(2006)。教育範式轉變:效能保證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文化。

單文經(1998)。美國教育研究:師資培育及課程與教學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蔡清華(1997)。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林寶山(1984)。國家在危機之中:美國的教育改革計畫。高雄市:復文。

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(1992)。美國2000教育策略(張水金譯)。臺北市:教育部教研會。

楊思偉(1999)。日本教育。臺北市:商鼎文化。

吳祥輝(2006)。芬蘭驚艷: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。臺北市:遠流。

陳照雄(2005)。丹麥教育制度:鼓勵創新、奮進與獨立的文化。臺北市:心理。

黃世嘉(2007)。北歐魅力I.C.E.:冰國淬煉的生活競爭力。臺北市:天下雜誌出版。

楊思偉、周愚文、黃烈修、高建民(1999)。大陸教育。臺北市:商鼎文化。

周祝瑛(2003)。誰捉弄了台灣教改?。臺北市:心理。

梅耶(1999)。當代教育發展史:二十世紀教育發展回顧(李復新、馬小梅譯)。臺北市:桂冠。

康奈爾(1993)。近代教育史(孟湘砥、胡若愚主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戴曉霞(2000)。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
金耀基(2003)。大學之理念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
克普(2004)。搶救大學:都是行銷惹的禍?!(賴慈芸譯)。臺北市:天下雜誌。

沖原豐、劉焜輝(1982)。世界各國學校教育新貌(歐用生、陳樹銘譯)。臺北市:天馬。

哥蒲黎喜(2010)。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(張榮昌譯)。臺北市:商周出版。

Altbach, P. G. (1998). 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: knowledge, the university, and development. Greenwich, Conn. : Ablex Pub. Corp.

Altbach, P. G., Arnove, R. F., & Kelly, G. P. (1982). Comparative education. New York : Macmillan.

Burbules, N. C. & Torres, C. A. (2000). 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: critical perspectives. New York : Routledge.

Fagerlind, I. & Saha, L. J. (1989). 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: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. Oxford, England ; New YorK : Pergamon.

Gleeson, D. & Husbands, C. T. (2001). The performing school : managing, teaching, and learning in a performance culture. London ; New York : Routledge/Falmer.

Schoppa, L. J. (1990). 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: a case of immobilist politics. London ; New York : Routledge.

授課老師:王秀玲教授

方炳林(1979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教育文物。

王財印、吳百祿、周新富(2004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心理。

黃政傑(1996)。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卡查凱、艾根(2006)。教學原理:學習與教學(丘立崗主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李咏吟、單文經(1997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遠流。

李咏吟(2005)。多元教學設計:課程改革的實踐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
沈翠蓮(2001)。教學原理與設計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林寶山(2003)。實用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心理。

林美玲(2002)。教學原理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林進材(2004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五南圖書出版公司。

洪志成(2000)。教學原理。高雄市:麗文文化。(班級經營 黃純敏)

高廣孚(1988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五南。

鮑李契(2007)。有效教學法(郝永崴等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
陳金盛(2001)。教師寶典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出版。

張世忠(2010)。教學原理:統整與應用。臺北市:五南。

張霄亭(2001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縣蘆洲市:國立空中大學。

張新仁(2003)。學習與教學新趨勢。臺北市:心理。

單文經(2001)。教學引論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黃光雄(1988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黃政傑(1997)。教學原理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黃政傑(2010)。教學藝術。臺北市:五南。

黃慶祥(2012)。讓老師自由:教人不教書。臺北市:博雅書屋。

楊巧玲(2006)。不一樣的教學原理:從自我認識到社會參與。臺北市:心理。

甄曉蘭(2001)。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。臺北市:元照。(課程導論/課程設計 卯靜儒/湯仁燕)

柏登、伯德(2008)。教學原理與應用:促進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(劉豫鳳等譯)。臺北市:華騰文化出版。

霍秉坤(2004)。教學方法與設計。香港:商務。

授課老師:章舜雯教授

郭生玉(2004)。教育測驗與評量。[臺北市]:精華。

葛樹人(1997)。心理測驗學。臺北市:桂冠。

周文欽(1995)。心理與教育測驗。臺北市:心理。

授課老師:劉蔚之教授

Apple, M. W. (1979). Ideology and curriculum. London ; Boston : Routledge and K. Paul.

Ball, S. J. (1994). Education reform : a critical and post-structural approach. Buckingham [England] ; Philadelphia : Open University Press.

Carnoy, M. (1975). Schooling in a corporate society :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. New York : McKay.

Dewey, J. (1916). Democracy and education 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. New York : The Macmillan company.

Eisner, E. W. (1979). 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: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. New York : Macmillan.

Freire, P. (1970). 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. Translated by Myra Bergman Ramos. [New York]: Herder and Herder.

Fullan, M. (2007). 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Gay, G. (2000). 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: theory, research, and practice. 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Greenfield, T. B. & Ribbins, P. (1993). 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: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. London ; New York : Routledge.

Greene, M. (1973). Teacher as stranger :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. Belmont, Calif. : Wadsworth Pub. Co.

Hooks, B. (1994). Teaching to transgress :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. New York : Routledge.

Martin, J. R. (1994). 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: philosophy, women, and curriculum. New York ; London : Routledge.

Morgan, G. (1997). Images of organization. Thousand Oaks, Calif. : Sage Publications. 

Martin, J. R. (1994). 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: philosophy, women, and curriculum. New York ; London : Routledge. 

Noddings, N. (1986). Caring,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& moral education. Berkeley 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 

Reigeluth, C. M. (1983-2009). Instructional-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. Hillsdale, N.J. :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.

Samier, E. A., Hodgkinson, C., & Mihailova, K. (2003). Ethical fou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: essays in honour of Christopher Hodgkinson. London : RoutledgeFalmer. 

Sergiovanni, T. J. (1995). The principalship :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. 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
授課老師:黃鴻文教授

D. M. Newman著(2010)。常民風格的社會學(謝昇佑、魏龍達譯)。臺北市:學富。

密爾斯(2003)。社會學的想像(張君玫、劉鈐佑譯)。臺北市:巨流出版。

授課老師:陳淑美教授

李法蘭奎斯(1998)。教學心理學(李茂興譯)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出版。

谷德、布羅菲(1999)。當代教育心理學(李素卿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林生傳(2007)。教育心理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斯登貝爾、威廉斯(2002)。教育心理學(周甘逢、劉冠麟譯)。臺北市:華騰文化發行。

史萊文(2005)。教育心理學:理論與實際(張文哲譯)。臺北市:臺灣培生教育出版。

張春興(1996)。教育心理學: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。臺北市:臺灣東華。

斯登貝爾、威廉斯(2008)。教育心理學: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(陳宥儒等翻譯)。臺北市:禾楓書局。

Woolfolk, A. (2007). Educational psychology. Boston : Pearson/Allyn and Bacon.

授課老師:毛國楠教授

梅爾(1991)。教育心理學:認知取向(林清山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
查理士(1989)。教室裡的春天: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(金樹人編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
賈德諾(2000)。再建多元智慧(李心瑩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
塞里格曼(2009)。學習樂觀.樂觀學習: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,提昇EQ的ABCDE法則(洪蘭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
高曼(1996)。EQ(張美惠譯)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(情意教育研究[碩] 林建福)

高登(1980)。教師效能訓練(歐申談譯)。臺北市:教育資料文摘。(班級經營 黃純敏)

授課老師:林秀珍教授

林玉體(1988)。教育概論。臺北市:臺灣東華。

郭為藩、高強華(1988)。教育學新論。臺北市:正中。

黃光雄(1996)。教育導論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出版發行。

黃光雄(1991)。教育概論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授課老師:周愚文教授

毛禮銳、邵鶴亭、瞿菊農(1989)。中國教育史。臺北市:五南。

余書麟(1960)。中國教育史。臺北市:師大出版組。

伍振鷟(1982)。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。臺北市:三民。

伍振鷟(1987)。中國教育思想史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周愚文(2001)。中國教育史綱。臺北縣新店市:正中。

胡美琦(1978)。中國教育史。臺北市:三民。

徐宗林、周愚文(1997)。教育史。臺北市:五南。

陳東原(1966)。中國教育史。臺北市:臺灣商務

授課老師:郝永崴教授

Heinich, R. (2002). 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. Upper Saddle River, N.J. : Merrill/Prentice Hall.

Smaldino, S. E., Lowther, D. L., & Russell, J. D. (2012). 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. Boston : Pearson.

授課老師:魯先華教授

MBA核心課程編譯組(2004)。談判與溝通。臺北市:讀品文化。

野村正樹(1999)。精妙說話技巧. Ⅲ, 應用篇(王宣琦譯)。臺北縣新店市:漢欣文化。

王時成(2000)。60/40溝通法則。臺北市:平安文化。

王淑俐(1990)。有話好說:邁向圓融的人際溝通。臺北市:南宏。

林仁和(2002)。人際溝通。臺北市:洪葉文化。

戴維托(2003)。人際溝通(洪英正、錢玉芬編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福田健(1999)。精妙說話技巧. Ⅱ, 溝通篇(莊惠蘭譯)。臺北縣新店市:漢欣文化。

黃惠惠(1996)。自我與人際溝通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
莎羅(1994)。說話的藝術(楊麗瓊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
卡內基(2015)。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(詹麗茹譯)。臺北市:龍齡。

劉墉(2000)。把話說到心窩裡。臺北市:水雲齋文化出版。

劉墉(2002)。把話說到心窩裡. 2。臺北市:水雲齋文化出版。

黎皓咏(2002)。卡奈基演講說話技巧。臺北市:華文網。

戴晨志(1999)。人際溝通高手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
戴晨志(2001)。口才魅力高手:教你展現說話迷人風采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
戴晨志(2002)。你是說話高手嗎?:教你如何展現說話魅力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
謝文全(2016)。教育行政學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
謝進(1996)。精妙溝通技巧。臺北市:漢欣文化。

關根正明(2001)。教師說話技巧:擅於傾聽與言談的學問。臺北市:國際村出版。

授課老師:陳杏容教授

Collins, D., Jordan, C., & Coleman, H. (2013). 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social work. Belmont, CA : Brooks/Cole, Cengage Learning.
Garvin C. D., Gutierrez, L. M.,& Galinsky, M.L. (2004). Handbook of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[electronic resource]. New York : Guilford Publications.
Hepworth, D.H. (2013). 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: theory and skills. Belmont, CA : Brooks/Cole, Cengage Learning.
Shulman, L. (2012). The skills of helping individuals, families, groups, and communities. Belmont, CA : Brooks/Cole, Cengage Learning.
Thomlison, B. (2010). Family assessment handbook : an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al guide to family assessment.Australia ; Belmont, CA : Brooks Cole/Cengage Learning. 

授課老師:林建福/洪仁進教授

林建福(2009)。德行思想與品格教育之哲學探討:以亞里斯多德、康德與彌爾為例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林建福(2006)。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但昭偉(2002)。道德教育:理論、實踐與限制。臺北市:五南。

福蘭克納(1990)。倫理學(李雄揮編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林火旺(2004)。倫理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 (教育行政倫理研究[碩] 黃乃熒)

史特萊克、梭爾提士(1999)。教學倫理(林延慧、張振華譯)。臺北市:桂冠。

黃藿(1996)。理性、德行與幸福: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。臺北市:臺灣學生。

歐陽教(1985)。德育原理。臺北市:文景。 (教育哲學 林秀珍)

Frankena, W. K. (1973). Ethics. Englewood Cliffs, N.J. : Prentice-Hall.

授課老師:卯靜儒教授

沃克、梭爾提士(1999)。課程與目的(許瑞雯譯)。臺北市 : 桂冠。

黃政傑(1991)。課程設計。臺北市:東華。 (課程設計/課程設計 甄曉蘭/湯仁燕)

Ellis, A. K. (2004). Exemplars of curriculum theory. Larchmont, N.Y. : Eye on Education.

Marsh, C. J. (1997). 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. London ; Washington : Falmer Press.

黃光雄(1996)。課程與教學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 (課程設計/課程設計 甄曉蘭/湯仁燕)

李子建、黃顯華(1996)。課程:範式、取向和設計。臺北市:五南。

施良方(1997)。課程理論:課程的基礎、原理與問題。高雄巿:麗文文化。

黃光雄、蔡清田(1999)。課程設計:理論與實際。臺北市:五南。 (課程設計 湯仁燕)

黃炳煌(1982)。課程理論之基礎。臺北市:文景。

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(1998)。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 (課程設計 甄曉蘭)

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(2000)。課程統整與教學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 (課程設計 甄曉蘭)

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(2001)。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
黃譯瑩(2003)。統整課程系統。臺北市:巨流出版。

歐用生(2003)。課程典範再建構。高雄市:麗文。

歐用生(2004)。課程領導:議題與展望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
歐用生、陳冠儒、黃震中、游佳惠(2003)。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。臺北市: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。

甄曉蘭(2004)。課程理論與實務:解構與重建。臺北市:高等教育。

比奈(2000)。課程統整(林佩璇等合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亨德森、霍桑(2000)。革新的課程領導(高新建等合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(2002)。新世紀教育工程:九年一貫課程再造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
卯靜儒(2009)。課程改革:研究議題與取徑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
陳伯璋(2001)。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
蘇永明、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(2000)。九年一貫課程:從理論、政策到執行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黃政傑(1999)。課程改革。臺北市:漢文。 (課程設計/課程設計 甄曉蘭/湯仁燕)
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(2001)。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: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。高雄市:高雄復文。

歐用生、楊慧文(1998)。新世紀的課程改革:兩岸觀點。臺北市:五南。

周淑卿(2002)。課程統整模式<>。嘉義市:濤石文化出版。

余安邦(2005)。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: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。臺北市:遠流。

荷爾麥斯、麥克林(1999)。各國課程比較研究(張文軍譯)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出版。

授課老師:林逢祺教授

麥欽納力(1996)。哲學概論(林逢祺譯)。臺北市:桂冠。

伍爾夫(2001)。哲學概論(黃藿翻譯)。臺北市;學富文化。

傅佩榮(2003)。哲學與人生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出版。

胡軍(2002)。哲學是什麼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
太希曼、伊凡斯(2003)。哲學的二十六堂課(蔡政宏、古秀鈴、謝鳳儀譯)。臺北縣永和市:韋伯文化。

馬里諾夫(2001)。柏拉圖靈丹: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(吳四明譯)。臺北市:方智。

林鎮國、林正弘(2002)。想一想哲學問題。臺北市:三民。

陳永明(1994)。哲學子午線。臺北市:臺灣商務。

柏拉圖(1991)。蘇格拉底之死:柏拉圖作品選譯(呂健忠譯)。臺北市:書林。

授課老師:劉美慧教授

吉力根(2002)。不同的語音: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(王雅各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
吳天泰(1998)。原住民教育概論。臺北市:五南。

邱琡雯(2005)。性別與移動: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 。臺北市:巨流出版。

夏曉鵑(2002)。流離尋岸:資本國際化的「外籍新娘」現象。臺北市:唐山。

貝蘭克(1997)。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:女性自我、聲音與心智的發展(蔡美玲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
麥克拉倫(2003)。校園生活:批判教育學導論(蕭昭君、陳巨擘合譯)。臺北市:巨流。 (現代教育思潮 林秀珍)

謝臥龍(2001)。性別平等教育:探究與實踐。臺北市:五南。

Banks, J. A. (1991). 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
Banks, J. A. & Banks, C. A. M. (1993). Multicultural education : issues and perspectives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
Banks, J. A. & Banks, C. A. M. (1995). 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. New York : Macmillan Pub. ; London :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.

Bennett, C. I. (1995). 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: theory and practice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
Derman-Sparks, L. & Phillips, C. B. (1997). Teaching/learning anti-racism :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Fosnot, C. T. (1996). Constructivism : theory, perspectives, and practice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Gay, G. (2000). 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: theory, research, and practice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Gollnick, D. M. & Chinn, P. C. (1994). 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. New York : Merrill ; Toronto :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; New York :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.

Grant, C. A. (1995). Educating for diversity : an anthology of multicultural voices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
Grant, C. A. & Gomez, M. L. (1996). Making schooling multicultural: Campus and classroom. Englewood Cliffs, N.J. : Merrill.

Grant, C. A. & Sleeter, C. E. (1989). Turning on learning : five approaches for multicultural teaching plans for race, class, gender, and disability. Columbus : Merrill.

Hernández, H. (1989). Multicultural education : a teacher's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. Columbus : Merrill.

Ladson-Billings, G. (1994). The dreamkeepers : successful teachers of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. San Francisco : Jossey-Bass Publishers.

Lasley, T. J. & Matczynski, T. J. (1997). Strategies for teaching in a diverse society : instructional models. Belmont, CA : Wadsworth Pub. Co.

Lynch, J. (1986). Multicultural education : principles and practice. London ; Boston : Routledge & Kegan Paul.

Nieto, S. (1992). Affirming diversity :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. New York : Longman.

Nieto, S. (1999). The light in their eyes : creating multicultural learning communities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Noddings, N. (2002). Educating moral people :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Parker, W. (2003). Teaching democracy : unity and diversity in public life. New York : Teacher's College Press.

Ramsey, P. G. (1998). 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diverse world :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Shor, I. (1992). Empowering education : cri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change. Chicago, Ill. 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
Stephan, W. G. & Banks, J. A. (1999). Reducing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in schools. New York : Teachers College Press.

Thomas, E. (2000). Culture and schooling :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research, praxis, and professionalism. Chichester, West Sussex, England ; New York : J. Wiley & Sons.

Tiedt, P. L. & Tiedt, I. M. (1994). Multicultural teaching :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, information, and resources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
Timm, J. T. (1996). Four perspectiv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. Belmont, Calif. : Wadsworth Pub. Co.

Weis, L. & Fine, M. (2005). Beyond silenced voices : class, race, and gender in United States schools. Albany :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