授課老師:林旻沛教授
舒爾茨、舒爾茨(2006)。人格理論(陸洛等譯)。臺北市:湯姆生出版。
貝克(2007)。人格障礙的認知行為治療(唐子俊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柏格(2012)。人格心理學(危芷芬譯)。臺北市: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。
授課老師:陳李綢教授
王以仁(2007)。人際關係與溝通。臺北市:心理。
邱美華(2008)。人際關係與溝通。臺北縣深坑鄉:揚智文化。
費魯奇(2005)。仁慈的吸引力(席玉蘋譯)。臺北市:大塊文化出版。
喬拉米卡利、克契門(2007)。同理心的力量:創造親密、了解自我,與恆久之愛的心靈地圖(陳豐偉、張家銘譯)。臺北市:麥田。
楊蓓(1997)。自在溝通:EQ成長的泉源活水。臺北市:洪建全基金會出版。
沃許(1998)。與神對話(王季慶譯)。臺北市:方智。
沃許(2000)。與神為友(王季慶譯)。臺北市:方智。
佛洛姆(1989)。生命的展現: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(孟祥森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摩根(1999)。曠野的聲音:一個美國婦人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(李永平譯)。臺北市:智庫出版。
查理士(1994)。教室裏的春天: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(金樹人編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黃煥詳、麥金(2005)。關係花園(易之新譯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文化出版。
安琪麗絲(2001)。愛是一切的答案(汪芸譯)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。
佛洛姆(1986)。愛的藝術(孟祥森譯)。臺北市:志文。
費雪(1991)。爲自己出征(王石珍譯)。臺北市:方智。
授課老師:林世華教授
林清山(1986)。心理與教育統計學。臺北市:東華。
Pagano, R. R. (2010). 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. Australia: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.
Howell, D. C. (2011). Fundamental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. Belmont, CA :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.
授課老師:陳李綢教授
王以仁、林淑玲、駱芳美(2006)。心理衛生與適應。臺北市:心理出版社。
賴倩瑜(2000)。心理衛生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麥森尼、麥卡錫(2002)。寫自己的壓力處方(王美華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黃政昌(2008)。你快樂嗎?:大學生的心理衛生。臺北市:心理。
授課老師:林旻沛教授
葛羅斯-馬奈特(2012)。心理衡鑑大全(張本聖、洪志美合譯)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柯永河(1978)。臨床心理學。基隆市:大洋。
朱錦鳳(2010)。畫人測驗的實作與解讀。臺北市:心理。
孔繁鐘(2009)。DSM-IV-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册。臺北市:合記。
授課老師:鄔佩麗教授
鄔佩麗(2003)。建置校園危機關懷系統輔導手冊:以SARS防疫為例。臺北市:教育部。
馮觀富(1992)。壓力・失落的危機處理。臺北市:馮觀富發行。
Kolski, T. D., Avriette, M., & Jongsma, A. E. (2001). The crisis counseling and traumatic events treatment planner. New York : J. Wiley.
鄔佩麗(2000)。危機與契機:校園問題行為輔導手冊。臺北市:幼獅文化。
鄔佩麗(2005)。輔導與諮商心理學。臺北市:臺灣東華。
鄔佩麗(2008)。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授課老師:李俊仁教授
赫普尼爾、汪普德、基菲吉恩(2009)。諮商研究法(劉淑慧等譯)。臺北市: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。
巴比(2005)。社會科學硏究方法(陳文俊譯)。臺北市:湯姆生出版。
巴格丹、比克倫(2001)。質性教育研究:理論與方法(黃光雄主譯)。嘉義市:濤石文化出版。
授課老師:吳麗娟教授
柯瑞、柯瑞(2005)。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(黃慧真、簡麗姿、陳嘉鳳譯)。臺北市:湯姆生出版。
Corey, G. & Corey, M. S. (2010). I never knew I had a choice :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 growth. Australia ; Belmont, CA : Thomson/Brooks/Cole.
柯瑞、柯瑞(1998)。追求未來與過去(李茂興譯)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出版。
布雷蕭(1997)。家庭祕密:重返家園的新契機(鄭玉英、趙家玉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文化。
費雪(2000)。為自己出征(王石珍譯)。臺北市:方智。
保羅(1998)。共享親密和自由:我必須放棄自我,投你所愛嗎?(陳芳智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戴頓(1999)。敞開心靈暗房(陳世玲、吳夢峰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出版發行。
華爾頓(1995)。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(李開敏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佩克(1999)。超越心靈地圖(魯宓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戴安、哈德(1996)。揭開自我之謎:自我覺察療癒法Ⅱ(黃春華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發行。
坡拉特(1996)。自我親職:如何做自己的好父母(鄧文華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發行。
巴特勒(1997)。自我對話的藝術(鄧文華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。
佩克(1995)。心靈地圖:追求愛和成長之路(張定綺譯)。臺北市:天下文化出版。
保羅(1994)。你愛自己嗎? : 保護⋅疼愛自己的內在孩童(蘇晴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出版發行。
狄安吉麗思(1996)。活在當下(黎雅麗譯)。臺北市:天下文化出版。
李曼(1994)。生活競賽的優勝者(李霽燕譯)。臺北市:業強。
席佛斯坦(1998)。失落的一角(林良譯)。臺北市: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。
芮皮爾、惠塔克(1991)。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(李瑞玲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保羅、保羅(1997)。愛孩子,愛自己:轉化親子衝突:從自我保護到學習成長之路(蔡美玲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碧亞提(1995)。超然獨立的愛:擺脫不健康的共依存關係(吳幸宜譯)。臺北市:遠流出版。
沃爾夫(1997)。愛與規範不衝突:在愛的環境中,對孩子合理的設限與要求(繆妙坊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梅樂蒂、米勒、米勒(1996)。病態互依症候羣(邱紫穎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出版發行。
葛芮(2000)。公主向前走(葉彥君譯)。臺北市:方智。
馬克(1999)。別哭,泥娃娃(傅湘雯譯)。臺北市:麥田出版。
艾爾邦(1998)。別哭,泥娃娃(傅湘雯譯)。臺北市:麥田出版。
韓瑞斯(1991)。相愛一生:談夫妻相處之道(梁竹君譯)。臺北市:聯經。
授課老師:樊雪春教授
晏涵文(2004)。性、兩性關係與性教育。臺北市:心理。
陳金定(2004)。兩性關係與教育。臺北市:心理。
愛里斯(2002)。性心理學(潘光旦譯注)。臺北縣新店市:左岸文化。
彭駕騂(1994)。性心理學(潘光旦譯注)。臺北縣新店市:左岸文化。
葛瑞(1995)。相愛到白頭:建立親密的夫妻關係(黃孝如譯)。臺北市:天下文化出版。
葛瑞(1995)。親愛的,為什麼我不懂你 ? (蕭德蘭譯)。臺北市:天下文化出版。
奧修(1993)。密宗譚崔的精神與性(謙達那譯)。臺北市:奧修出版。
葛瑞(2004)。男女大不同:身心健康對策:如何讓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活力煥發、甜蜜持久(許桂綿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。
授課老師:張文哲教授
Taylor, S. E., Peplau, L. A., & Sears, D. O. (1997). Social psychology. Upper Saddle River, NJ : Prentice Hall.
布萊姆、卡斯恩、費恩(2006)。社會心理學(王慶福等合譯)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李美枝(1980)。社會心理學。基隆市:大洋。
泰勒、蓓羅、西爾茲(張滿玲譯)。社會心理學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Franzoi, S. L. (2009). Social psychology. Boston : McGraw-Hill Higher Education.
阿倫森、艾克特、威爾遜(2011)。社會心理學(余伯泉等譯)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授課老師:陳慧娟教授
王秀園(2009)。腦袋也有靑春期!。臺北縣中和市:貿騰發賣。
王浩威(2009)。我的靑春,施工中:台灣少年記事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文化。
華德斯基(2005)。女性自戀(林敏雅譯)。臺北市:商周出版。
萊思、杜耳金(2004)。青少年心理學(連廷嘉、黃俊豪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林奈爾(2006)。青少年心理學:青少年的發展.多樣性.脈絡與應用(黃德祥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劉玉玲(2005)。青少年發展:危機與轉機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米庫契(2004)。青少年與家族治療:衝突與控制的解套方案(唐子俊、唐慧芳、黃詩殷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Rice, F. P. & Dolgin, K. G. (2008). The adolescent : development, relationships, and culture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林萬億、黃韻如(2010)。學校輔導團隊工作:學校社會工作師、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。臺北市:五南。
陳金定(2007)。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:理論與實務。臺北市:心理。
授課老師:鄔佩麗教授
McWhirter, J. J. (1998). At-risk youth :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: for counselors, teachers, psychologists, and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. Pacific Grove, CA : Brooks/Cole Pub. Co.
王淑女、侯崇文、周愫嫻(2001)。青少年問題及防治對策。臺北市: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出版。
李黑妮(2001)。擁抱天使。臺北縣永和市:上游。
林怡禮、陳嘉彌(2001)。青少年問題行為與對策:42個案例討論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陳玉書、許春金、馬傳鎮(2000)。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影響因素及防制對策之研究。臺北市: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。
許春金、馬傳鎮、謝文彥(1999)。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. 總結報告。臺北市:行政院青輔會。
郭靜晃(2000)。少年身心與生活狀況:臺灣地區調查分析。臺北市:洪葉文化。
Blyth, E. & Milner, J. (1999). Improving school attendance. London ; New York : Routledge.
Frydenberg, E. (1997). Adolescent coping :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. New York : Routledge.
Garrod, A. (1995). Adolescent portraits : identity, relationships, and challenges. Boston : Allyn and Bacon.
葛蘭汀(1999)。星星的孩子:一個畜牧科學博士的自閉症告白(應小端譯)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出版。
赫頓(1996)。她只是個孩子:[EQ重建的真實故事](陳淑惠譯)。臺北市:新苗文化。
Horne, A. M. & Kiselica, M. S. (1999). Handbook of counseling boys and adolescent males : a practitioner's guide. Thousand Oaks, Calif. : Sage Publications.
Micucci, J. A. (1998).
沙門諾(2000)。孩子變壞了嗎?:預防青少年反社會行為(邱溫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。
夏慕、培卓斯(1997)。我的孩子想自殺?: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完全防範手冊(溫淑真譯)。臺北市:商智文化出版。
授課老師:陳學志教授
克蘭(2001)。天空不藍, 仍然可以歡笑:練習幽默(劉育林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文化。
Ruch, W. (2007). The sense of humor : explorations of a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. Berlin : Mouton de Gruyter.
Martin, R. A. (2007). The psychology of humor : an integrative approach. Burlington, MA : Elsevier Academic Press.
克辛斯(2002)。笑退病魔(陳萱芳譯)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。
授課老師:林逢祺教授
哈里斯(2006)。複製、基因與不朽:基因革命的反思(蔡甫昌等譯)。高雄市:基礎文化出版。
戴孚高(1989)。西方哲學, 1900-1950(傅佩榮譯)。臺北市:業強。
授課老師:謝茉莉教授
潘正德(2007)。諮商理論、技術與實務。臺北市:心理。
Sarafino, E. P. & Smith, T. W. (2012). Health psychology :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. Hoboken, NJ : Wiley.
授課老師:李佩怡教授
黃煥詳(2000)。新生命手冊(陳登義等合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布雷蕭(1994)。你真的懂得愛嗎?:創造真愛手冊(呂政達譯)。臺北市:月旦。
奧修大師(OSHO)(1988)。從性與超意識:到達真愛的旅程(謙達那譯)。臺北市:奧修出版。
海蒂(1995)。海蒂報告. 男人性事(林瑞庭、譚智華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薩提爾(1994)。家庭如何塑造人(吳就君譯著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王瑞琪(2002)。終於學會愛自己:一位婚姻專家的離婚手記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出版。
賴薩魯斯(1993)。婚姻神話:婚姻中的24個迷思(游琬娟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愛里斯、克羅佛德(2004)。夫妻溝通成功七律(黃素菲、許伶楓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授課老師:毛國楠/陳淑美教授
Woolfolk, A. (2008). Educational psychology. Boston : Pearson/A and B.
閔茲、優(2005)。錯綜複雜的教學世界(陳佩正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張新仁(2003)。學習與教學新趨勢。臺北市:心理。
Borich, G. D. & Tombari, M. L. (1996). Educational psychology : a contemporary approach. New York : Longman.
高曼(1996)。EQ(張美惠譯)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高登(1980)。教師效能訓練(歐申談譯)。臺北市:教育資料文摘。
張春興(2007)。教育心理學。臺北市:臺灣東華。
史萊文(2005)。教育心理學:理論與實際(張文哲譯)。臺北市:臺灣培生教育出版。
葉玉珠(2003)。教育心理學。臺北市:心理。
布蘭斯福(2004)。學習原理:心智、經驗與學校(鄭谷苑、郭俊賢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塞里格曼(1997)。學習樂觀.樂觀學習:提昇EQ的ABCDE法則(洪蘭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李法蘭奎斯(1998)。教學心理學(李茂興譯)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出版。
梅爾(1997)。教育心理學:認知取向(林清山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加尼伊、葉柯維契(1998)。教學心理學:學習的認知基礎(岳修平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朱敬先(1997)。教育心理學:教學取向。臺北市:五南。
谷德、布羅菲(1999)。當代教育心理學(李素卿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林生傳(1994)。教育心理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帕森斯、亨森、布朗(2002)。行動研究教育學(溫明麗等譯)。臺北市:洪葉文化。
斯登貝爾、威廉斯(2002)。教育心理學(周甘逢、劉冠麟譯)。臺北市:華騰文化發行。。
張春興(1996)。教育心理學: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。臺北市:臺灣東華。
斯登貝爾、威廉斯(2008)。教育心理學: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(陳宥儒等翻譯)。臺北市:禾楓書局。
Woolfolk, A. (2007). Educational psychology. Boston : Pearson/Allyn and Bacon.
授課老師:陳學志教授
葉玉珠(2006)。創造力教學 : 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臺北市:心理。
斯登貝爾、陸伯特(1999)。不同凡想: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(洪蘭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毛連塭(2000)。創造力研究。臺北市:心理。
郭有遹(1992)。發明心理學。臺北市:遠流出版。
董奇(1995)。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。臺北市:五南。
陳龍安(2006)。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。臺北市:心理。
張玉成(1993)。思考技巧與教學。臺北市:心理。
皮爾托(1995)。瞭解創意人(陳昭儀、陳琦、張素華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柏金斯(2001)。阿基米德的浴缸:突破性思考的藝術與邏輯(林志懋譯)。臺北市:究竟。
授課老師:蘇宜芬教授
Myers, D. G. (2007). Psychology. New York : Worth Publishers.
王震武(2008)。心理學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張春興(2009)。現代心理學:現代人硏究自身問題的科學。臺北市:臺灣東華。
葛萊特曼(1997)。心理學(洪蘭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授課老師:李俊仁教授
Lightfoot, C., Cole, M., & Cole, S. (2009).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. New York : Worth Publishers.
授課老師:林正昌教授
邱皓政(2006)。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: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(基礎版)。臺北市:五南。
布雷斯、甘浦、史奈格(2002)。SPSS在心理學的應用:SPSS視窗版使用指南(高旻邦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授課老師:林旻沛教授
李郁文著(2008)。團體動力學:群體動力的理論、實務與研究。臺北市:桂冠。
約翰生(2005)。團體動力:理論與技巧(任凱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徐西森(2011)。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。臺北市:心理。
潘正德(2012)。團體動力學。臺北市:心理。
授課老師:張世華教授
韋布恩兒(2008)。普通班教師的教學魔法書:改造學習困難的孩子(呂翠華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林昆輝(1999)。小團體動力學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賀索、馬諾恰(2002)。悲慟兒童支持性團體方案:活動手冊。臺北市:心理。
王慧君(2005)。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(修訂本)。臺北市:張老師文化。
林昆輝(1999)。小團體動力學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賀索、馬諾恰(2002)。悲慟兒童支持性團體方案:活動手冊(陳芳玲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摩根奈特(1998)。青少年團體諮商:生活技巧方案(張子正等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青少年輔導中心「張老師」、王慧君(1982)。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柯瑞(1998)。團體診療歷程與實務(蔡中理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柯瑞(2003)。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(莊靜雯等合譯)。新加坡: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公司出版。
吳武典、洪有義、張德聰(2004)。團體輔導。臺北市:心理。
李郁文(2008)。團體動力學:群體動力的理論、實務與研究。臺北市:桂冠。
傑科勃茲、哈維亞、馬森(1995)。團體諮商:策略與技巧(劉安真、黃慧涵等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柯瑞(1998)。團體技巧(曾華源、胡慧嫈譯)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何長珠(1997)。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。臺北市:五南。
宋鎮照(2000)。團體動力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夏林清(2002)。大團體動力:理念丶結構與現象。臺北市:五南。
黃月霞(1991)。團體諮商。臺北市:五南。
黃惠惠(1993)。團體輔導工作概論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柯瑞(1995)。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(張景然、吳芝儀譯)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張景然(2004)。團體諮商的觀念與運用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。
謝麗紅(2002)。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。臺北市:五南。
露斯、艾德森(1995)。兒童與青少年團體工作(孫安玲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廖鳳池(2002)。兒童諮商團體:理念與方案。臺北市:心理。
授課老師:李俊仁教授
Solso, R. L. & Johnson, H. H. (1998).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: a case approach. New York : Addison Wesley Longman.
朱瀅(2002)。實驗心理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孟慶茂、常建華(2000)。心理實驗學。臺北市:心理。
安德梧、肖內西(1989)。心理學實驗研究法(洪蘭、曾志朗合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授課老師:張景媛教授
潘正德(1995)。團體動力學。臺北市:心理。
蔡居澤、廖炳煌(2001)。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。臺南市:翰林。
李坤崇(2001)。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。臺北市:心理。
授課老師:吳昭容教授
艾希克芮福特(2004)。認知心理學(陳學志等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鄭昭明(2006)。認知心理學:理論與實踐。臺北縣新店市:桂冠出版。
Medin, D. L. & Ross, B. H. (1997). Cognitive psychology. Fort Worth, TX :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.
斯登貝爾(2005)。認知心理學(李玉琇、蔣文祁合譯)。臺北市:湯姆生出版。
授課老師:程景琳教授
Pressley, M. & McCormick, C. (2007).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. New York : Guilford Press.
Berk, L. E. (2002). Child development. Boston, Mass. ; London : Allyn & Bacon.
Miller, P. H. (2011). Theori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. New York : Worth Publishers.
授課老師:張景媛教授
卡特(2002)。大腦的祕密檔案(洪蘭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宋湘玲、林幸台、鄭熙彥著(1998)。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。彰化市:品高出版。
授課老師:張世華教授
李坤崇(2004)。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。臺北市:心理。
李園會(2003)。如何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。臺北市:師大書苑。
宋湘玲、林幸台、鄭熙彥(1985)。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。高雄市:復文。
授課老師:吳麗娟教授
柯瑞(2002)。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(鄭玄藏合譯)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施密特(2004)。學校輔導與諮商(王以仁等譯)。嘉義市:濤石文化。
吳武典(1999)。社會變遷與輔導。臺北市:心理。
吳武典(1987)。散播愛的種子: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吳麗娟(1989)。讓我們更快樂:理性情緒教育課程。臺北市:心理。
麥里奧(2002)。諮商概論(李茂興、吳柏毅、黎士鳴譯)。臺北市:弘智文化。
艾偉、西米格-陶寧(2000)。諮商與心理治療:多元文化觀點(陳金燕等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瓊斯(1992)。輔導原理(藍瑞霓譯)。高雄市:復文。
馮觀富(1996)。輔導原理與實務。臺北市:心理。
斯托曼(2002)。情緒心理學:情緒理論的透視(游恆山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劉焜輝(2007)。輔導原理與實務。臺北市:三民。
黃惠惠(2005)。助人歷程與技巧。臺北市:張老師文化。
吳武典(1999)。輔導原理。臺北市:心理。
宋湘玲、林幸台、鄭熙彥(1985)。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。高雄市:復文 。
克魯科(1995)。孩子為什麼想自殺 ? : 請聽孩子心裡的話(侯麗煬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發行。
格林伯格(1995)。壓力管理(潘正德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劉秀娟(1997)。兩性關係與教育。臺北市:揚智文化。
鄭照順(1999)。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。臺北市:心理。
吉布森、密契爾(2005)。輔導與諮商概論(李亦欣等譯)。嘉義市:濤石文化。
吳武典(1994)。學校輔導工作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黃德祥(2000)。青少年發展與輔導。臺北市:五南。
柯瑞(2004)。諮商倫理(王志寰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李永然(1996)。青少年與校園法律實用。臺北市:心理。
邱美華、董華欣(1997)。生涯發展與輔導。臺北市:心理。
寇特勒(2011)。教師諮商技巧(孫守湉、林秀玲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陳金定(2001)。諮商技術。臺北市:心理。
耶樂姆(2002)。生命的禮物: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(易之新譯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文化出版。
柯瑞(2009)。諮商與心理治療:理論與實務(修慧蘭等譯)。臺北市: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。
布雷蕭(2006)。家庭會傷人:自我重生的新契機(鄭玉英、趙家玉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文化。
授課老師:陳慧娟教授
山田宗樹(2007)。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(王蘊潔、劉珮瑄譯)。臺北市:皇冠。
華德斯基(2005)。女性自戀(林敏雅)。臺北市:商周出版。
鮑許、札斯洛(2008)。最後的演講(陳信宏譯)。臺北市:方智出版。
楊瑞珠、米勒林、布雷根(2010)。勇氣心理學: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(蒙光俊、簡君倫、郭明仁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耶樂姆(2007)。愛情劊子手(張美惠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海蘭(2008)。測謊機男孩(謝佳真譯)。臺北市:皇冠。
胡哲(2010)。人生不設限: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(彭蕙仙譯)。臺北市:方智出版。
拜恩(2007)。秘密(謝明憲譯)。臺北市:方智出版。
授課老師:周麗玉教授
林清文(2007)。學校輔導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劉焜輝(1990)。輔導原理與實施。臺北市:天馬。
劉焜輝(2003)。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:專業理念與實務的對話。臺北市:天馬文化。
授課老師:張世華教授
希爾(2006)。助人技巧:探索、洞察與行動的催化(林美珠、秀蘭譯)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拜恩(1997)。成為諮商大師(曹中瑋、張雪卿譯)。臺北市:洪葉文化。
札洛(1993)。諮商工作實務(陳金定編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艾根(2004)。助人歷程與技巧:有效能的助人者(鍾瑞麗譯)。臺北市:湯姆生出版。
林家興、王麗文(2000)。心理治療實務。臺北市:心理。
林一真(2007)。生活彩虹探索 [綜合組件]。臺北市:心理出版社。
授課老師:蘇宜芬教授
Hergenhahn, B. R. & Olson, M. H. (2005).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learning. Upper Saddle River, N.J. : Pearson/Prentice Hall.
Gazzaniga, M. S., Ivry, R. B., & Mangun, G. R. (2002). Cognitive neuroscience : the biology of the mind. New York : Norton.
Ward, J. (2006). The student's guide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. Hove, East Sussex : Psychology Press.
Mayer, R. E. (2008).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. Upper Saddle River, N.J. :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.
授課老師:吳昭容教授
李咏吟(1998)。認知教學:理論與策略。臺北市:心理。
李咏吟(2001)。學習輔導:學習心理學的應用。臺北市:心理。
鄭麗玉(2000)。認知與教學。臺北市:五南。
鄧波(2007)。做個成功學習的大學生:動機與學習自我管理(李麗君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豪(2000)。學習心理學:教師指南(李素卿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授課老師:陳慧娟教授
邱珍琬(2009)。親職教育。臺北市:五南。
許鶯珠、黃玲蘭、丁介陶(2004)。中學階段的親職教育:創造三贏的親職教育。臺北市:心理。
汪培珽(2009)。父母的保存期限,只有10年:隨孩子, 樂在當下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戈德弗瑞(2005)。我家小孩會理財:5-18歲財務學習地圖(周宜芳譯)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。
薩克斯(2006)。養男育女調不同:大腦不同,學習型態不同,情緒表達方式不同,教養方式當然應該不同!(洪蘭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丁克麥葉、麥凱(2003)。青少年期教養法(林瑩珠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崔華芳(2004)。讓孩子吃點苦。臺北縣板橋市:悅智文化館。
奧康奈爾(2005)。好爸爸:從男人本色探索稱職父親(楊雅婷譯)。臺北市:天下雜誌出版。
麥克丹尼爾、赫普渥斯、杜赫蒂(2003)。愛的功課:治療師、病人及家屬的故事(楊淑智、魯宓譯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文化。
布魯克斯、高德斯坦(2011)。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:如何教出高AQ的小孩(馮克芸、陳世欽譯)。臺北市:天下雜誌。
摩曼(2001)。爸媽說話課:和孩子溝通的技巧(陳宏淑譯)。臺北市:麥田出版。
馬爾卡斯(2000)。家屋,自我的一面鏡子(徐詩思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楊俐容(2006)。提升親子EQ三部曲。臺北市:臺視文化。
開普南(2008)。母女戰爭STOP:重塑母女關係(蔡素玲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蔡穎卿(2009)。在愛裏相遇:做個好大人,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厄尼爾、威考夫(2001)。樂享親職生涯:八階段父母角色的檢視與調整(鄧碧玉譯)。臺北市:遠流。
高特曼、西爾弗(2000)。恩愛過一生:幸福婚姻7守則(諶悠文譯)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出版。
高特曼、德克特兒(2006)。好個性勝過好成績: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(劉壽懷譯)。臺北市:時報文化。
法柏、邁斯莉(2006)。你會聽,孩子就肯說:親子溝通6大妙方(謝凱蒂譯)。臺北市:天下遠見出版。
授課老師:林旻沛教授
米勒、羅尼克(1995)。動機式晤談:如何克服成癮行為戒除前的心理衝突(楊筱華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授課老師:陳秀蓉教授
艾根(1996)。助人技巧活動設計手冊(羅倩玲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Corsini, R. J. & Wedding, D. (2000). Current psychotherapies. Itasca, Ill. : F.E. Peacock Publishers.
授課老師:陳秀蓉教授
林家興(2009)。心理師執業之路。臺北市:心理。
杜赫蒂(2004)。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: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(李淑珺譯)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文化出版。
林家興、王麗文(2003)。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:心理分析取向的實務指南。臺北市:心理。
牛格正(1991)。諮商專業倫理。臺北市:五南。
耶樂姆(2000)。診療椅上的謊言:心理治療小說(魯宓譯)。臺北市:張老師。
授課老師:鄔佩麗教授
黃月霞(2001)。諮商導論。臺北市:五南。
吳武典(1990)。輔導原理。臺北市:心理。
傑科勃茲(2000)。佛洛伊德:精神分析之父(于而彥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。
瑟渥恩(2000)。羅傑斯:人本心理學派代言人(陳逸群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。
克拉克森、邁肯溫(2000)。波爾斯:完形治療之父(張嘉莉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。
韋夏(2002)。貝克:認知治療學派創始人(廖世德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,。
佛蘭賽拉(2001)。凱利:個人建構理論創始人(廖世德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。
席格(2001)。克萊恩:兒童精神分析之母(陳逸群譯)。臺北市:生命潛能文化出版。
梅(2001)。愛與意志(彭仁郁譯)。臺北縣新店市:立緒文化。
Beck, J. S. (1995). Cognitive therapy : basics and beyond. New York : Guilford Press.
柯瑞(1999)。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案例應用(李玥如等譯)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夏夫(1999)。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:觀念與個案(游恒山、邊光昶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Corsini, R. J. & Wedding, D. (2011). Current psychotherapies. Australia : Brooks/Cole, Cengage Learning.
授課老師:林旻沛教授
柯瑞、柯瑞(1998)。團體診療歷程與實務(蔡中理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克林(2010)。變態心理學(唐子俊等譯)。臺北市:雙葉書廊。
華爾頓(2011)。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: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(李開敏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王智弘(2009)。網路諮商、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。臺北市:學富文化。
謬森(2008)。憂鬱青少年的人際心理治療(蘇逸人等譯)。臺北市:心理。
肯多(2004)。兒童與青少年治療(唐子俊等合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
湯瑪斯(1996)。上癮行爲導論(李素卿譯)。臺北市:五南。